作為一個財務金融學系畢業的大學生,為了學以至用,當時的理解對於金融行業主要3個發展方向主要是銀行、證券及保險。在澳門,證券商的選擇不多,比較有名的是光大新鴻基及海通證券,不過大多數人都是透過銀行作為買賣渠道,姑且先把證券的發展放在一旁。而銀行業及保險業,對於我來說年輕就是本錢,而且了解到保險業的發展潛力,可以一試。
話說澳門的保險市場,隨著人均收入及市場認知不斷提高,加上內地對於海外資產有殷切的需求,市場發展越做越大。保險公司對從業員的培訓更投入大量資源,協助他們在行業中站穩走穩,從而建立自己的事業、團隊。雖然最後我離開了這個行業,可以過程中學到的理財觀念值得學習。
理財金字塔
一般人的理財方式主要以存款+投資為主,缺少風險管理,而保險產品正正可以規劃人身風險,而處理風險有4種方式:
承擔風險:低機率+低嚴重性(舉例:小意外)
轉移風險:低機率+高嚴重性(舉例:癌症、住院、意外傷殘)
預防風險:高機率+低嚴重性(舉例:傷風感冒)
規避風險:高機率+高嚴重性(舉例:高危活動)
大部分人對於小意外、傷風感冒及高危活動都有妥當的處理,惟獨比較多人不會利用保險做風險轉移。寧願抱著僥倖的心態,承擔一個負擔不起的風險中,除非你有第2手準備,當風險出現時能夠負擔,如果沒有就很可能出現危機。影響你愛的人。試想想,一時三刻需要100萬繳醫療費,會不會心疼?還是每年用一個可以承擔的費用,去轉移這個風險。心疼不重要,更重要的是會不會影響你的父母、小孩及親戚朋友們。其實轉移風險是一個符合經濟效益的產品,可以買多可以買少,按個人能力,選擇合適的產品,重點是你有沒有買對?有時候聽到朋友,有些又買太多,有些又買不夠,所以選擇一個好的理財策劃人員更為重要。除左保障外,當然唔少得3-6個月的開支儲備,避免手停口停,做好風險管理,打好基礎,不需要因突如其來的開支影響理財投資計劃,便可以更安心。
歡迎在在下方留言你的想法或者想了解的題材(我會的話?)
如果喜歡記得按讚再分享給你朋友哦!